松下:經營之神的精髓

 作者:代凱軍    273

松下:經營之神的精髓

  松下電器公司是全世界有名的電器公司,松下幸之助是該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和領導人。松下是日本第一家用文字明確表達企業(yè)精神或精神價值觀的企業(yè)。松下精神,是松下及其公司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松下精神的形成和內容

  松下精神并不是公司創(chuàng)辦之日一下子產生的,它的形成有一個過程。松下有兩個紀念日;一個是1918年3月7日,這天松下幸之助和他的夫人與內弟一起,開始制造電器雙插座;另一個是1932年5月,他開始理解到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使命,所以把這一年稱為“創(chuàng)業(yè)使命第一年”,并定為正式的“創(chuàng)業(yè)紀念日”。兩個紀念日表明,松下公司的經營觀、思想方法是在創(chuàng)辦企業(yè)后的一段時間才形成。直到1932年5月。在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紀念儀式上,松下電器公司確認了自己的使命與目標,井以此激發(fā)職工奮斗的熱情與干勁。
  松下幸之助認為,人在思想意志方面,有容易動搖的弱點。為了使松下人為公司的使命和目標而奮斗的熱情與干勁能持續(xù)下去,應制定一些誡條,以時時提醒和警誡自己。于是,松下電器公司首先于1933年7月,制定并頒布了“五條精神”,其后在1937年又議定附加了兩條,形成了松下七條精神:產業(yè)報國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團結一致的精神、奮斗向上的精神、禮儀謙讓的精神、適應形勢的精神、感恩報德的精神。

二、松下精神的教育訓練

  松下電器公司非常重視對員工進行精神價值觀即松下精神的教育訓練,教育訓練的方式可以做如下的概括:
  一是反復誦讀和領會。松下幸之助相信,把公司的目標、使命、精神和文化,讓職工反復誦讀和領會,是把它銘記在心的有效方法,所以每天上午8時,松下遍布日本的87000名員工同時誦讀松下七條精神,一起唱公司歌。其用意在于讓全體職工時刻牢記公司的目標和使命,時時鞭策自己,使松下精神持久地發(fā)揚下去。
  二是所有工作團體成員,每一個人每隔1個月至少要在他所屬的團體中,進行10分鐘的演講,說明公司的精神和公司與社會的關系。松下認為,說服別人是說服自己最有效的辦法。在解釋松下精神時,松下有一名言:如果你犯了一個城實的錯誤,公司非常寬大,把錯誤當作訓練費用,從中學習,但是你如果違反公司的基本原則,就會受到了嚴重的處罰——解雇。
  三是隆重舉行新產品的出廠儀式。松下認為,當某個集團完成一項重大任務的時候,每個集團成員都會感到興奮不已,因為從中他們可以看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而這時便是對他們進行團結一致教育的良好時機。所以每年正月,松下電器公司都要隆重舉行新產品的出廠慶祝儀式。這一天,職工身著印有公司名稱字樣的衣服大清早來到集合地點,作為公司領導人的松下幸之助,常常即興揮毫書寫清晰而明快的文告,如:“新年伊始舉行隆重而意義深遠的慶?;顒?,是本年度我們事業(yè)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的象征。”在松下向全體職工發(fā)表熱情的演講后,職工分乘各自分派的卡車,滿載著新出廠的產品,分赴各地有交易關系的商店,商店熱情地歡迎和接收公司新產品,公司職工拱手祝愿該店繁榮,最后,職工返回公司,舉杯慶祝新產品出廠活動的結束。松下相信,這樣的活動有利于發(fā)揚松下精神,統(tǒng)一職工的意志和步伐。
  四是“入社”教育。進入松下公司的人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然后由人事部門掌握開始進行公司的“入社”教育,首先要鄭重其事地誦讀、背誦松下宗旨、松下精神,學習公司創(chuàng)辦人松下幸之助的“語錄”,學唱松下公司之歌,參加公司創(chuàng)業(yè)史“展覽”。為了增強員工的適應性,也為了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體驗松下精神,新員工往往被輪換分派到許多不同性質的崗位上工作,所有專業(yè)人員,都要從基層做起,每個人至少用3-6個月時間在裝配線或零售店工作。
  五是管理人員的教育指導。松下幸之助常說:“領導者應當給自己的部下以指導和教誨,這是每個領導者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在培養(yǎng)人材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與眾不同的是,松下有自己的“哲學”并且十分重視這種“哲學”的作用。松下哲學既為松下精神奠定思想基礎,又不斷豐富松下精神的內容。按照松下的哲學,企業(yè)經營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人是最為尊貴的人,人如同寶石的原礦石一樣,經過磨制,一定會成為發(fā)光的土石,每個人都具有優(yōu)秀的素質,要從平凡人身上發(fā)掘不平凡的品質。
  松下公司實行終身雇傭制度,認為這樣可以為公司提供一批經過二三十年鍛煉的管理人員,這是發(fā)揚公司傳統(tǒng)的可靠力量。為了用松下精神培養(yǎng)這支骨干力量,公司每月舉行一次干部學習會,互相交流、互相激勵,勤勉律己。松下公司以總裁與部門經理通話或面談而聞名,總裁隨時會接觸到部門的重大難題,但并不代替部門作決定,也不會壓抑部門管理的積極性。
  六是自我教育。松下公司強調,為了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經營者要具備對他人的信賴之心。公司應該做的事情很多,然而首要一條,則是經營者要給職工以信賴,人在被充分信任的情況下,才能勤奮地工作。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公司把在職工中培育松下精神的基點放在自我教育上,認為教育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的主動努力才能取得成效。上司要求下屬要根據松下精神自我剖析,確定目標。每個松下人必須提出并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有什么缺點?”“我在學習什么?”“我真正想做什么?”等等,從而設置自己的目標,擬定自我發(fā)展計劃。有了自我教育的強烈愿望和具體計劃,職工就能在工作中自我激勵,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在空余時間自我反省,自覺學習。為了便于互相啟發(fā),互相學習,公司成立了研究俱樂部、學習俱樂部、讀書會、領導會等業(yè)余學習組織。在這些組織中,人們可以無拘無束地交流學習體會和工作經驗,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奮發(fā)向上的松下精神。

三、松下精神——公司的內在力量

  日本1984年經濟白皮書寫道:“在當前政府為建立日本產業(yè)所做的努力中,應該把哪些條件列為首要的呢?可能既不是資本,也不是法律和規(guī)章,因為這二者本身都是死的東酉,是完全無效的。使資本和法規(guī)運轉起來的是精神……因此,如果就有效性來確定這三個因素的份量,則精神應占十分之五,法規(guī)占十分之四,而資本只占十分之一。”
  松下精神,作為使設備、技術、結構和制度運轉起來的科學研究的因素,在松下公司的成長中形成,并不斷得到培育強化,它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是松下公司的精神支柱,它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導向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它是松下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這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可以激發(fā)與強化公司成員為社會服務的意識、企業(yè)整體精神和熱愛企業(yè)的情感,可以強化和再生公司成員各種有利于企業(yè)發(fā)展的行為,如積極提合理化建議,主動組織和參加各種形式的改善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小組活動;工作中互相幫助,互諒互讓;禮貌待人,對顧客熱情服務;干部早上班或晚下班,為下屬做好工作前的準備工作或處理好善后事項等。
 精髓 之神 松下 經營

擴展閱讀

三年前,在浙江工商大學就讀MBA,每每聽到老師講到企業(yè)經營戰(zhàn)略規(guī)劃時候,總感覺與自己有些遙遠,所選用的案例都是名企,比如早就灰飛煙滅的三株,太陽神。成功再度創(chuàng)新轉型的巨人,美國的GE專業(yè)多元化,海爾的

  作者:蔣觀慶詳情


  為什么海底撈如此火爆?  為什么胡慶余堂成為百年老店?  為什么亞馬遜花12億美元收購美捷步?  因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成功密碼:客戶價值  企業(yè)永續(xù)經營、邁向卓越的不二法門是什么?只能是客戶價值。

  作者:高定基詳情


  美國羅斯??偨y(tǒng)有句名言:“不當總統(tǒng)就當廣告人”。于是,很多激情青年鉆入這一行業(yè)并為之奮斗著。其中的滋味艱辛外行人是體會不到的,為客戶挑燈夜戰(zhàn)熬通宵是家常便飯,甚至一天24小時包括睡覺做夢都想著客戶

  作者:董栗序詳情


 最近看了劉佳主演的26集《大磨坊》電視劇感受很深,隨聯(lián)想到企業(yè)的經營與管理,與大家分享?! 」适麓笾虑楣?jié)是這樣的:清朝末年,膠東小縣,依山傍海,交通要道,商賈云集。水道爺創(chuàng)下磨坊產業(yè)卻舉步為艱。臨死

  作者:董栗序詳情


系列專題:培訓公司成長之惑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和企業(yè)間競爭的加劇,學習充電成為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必需品和推進器,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更是把企業(yè)的培訓風推上了高潮,隨之全國各地的培訓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

  作者:董栗序詳情


系列專題:培訓公司成長之惑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和企業(yè)間競爭的加劇,學習充電成為企業(yè)經營管理的必需品和推進器,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更是把企業(yè)的培訓風推上了高潮,隨之全國各地的培訓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作者:董栗序詳情


版權聲明:

本網刊登/轉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或來源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網不對其真?zhèn)涡载撠煛?br /> 本網部分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本網轉載此文只是為 網友免費提供更多的知識或資訊,傳播管理/培訓經驗,不是直接以贏利為目的,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權方面問題或是本網相關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核實后將進行整理。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kunyu-store.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