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三卷

  文件類別:其它

  文件格式:文件格式

  文件大?。?43K

  下載次數(shù):97

  所需積分:3點

  解壓密碼:qg68.cn

  下載地址:[下載地址]

清華大學卓越生產運營總監(jiān)高級研修班

綜合能力考核表詳細內容

老子道德經-第三卷
獻給
鍥而不舍的河流
他,不到大海絕不停流
人生的旅程真的就象一條河流,有時候流到東,有時候流到西,有時候沖到北,有時候降到南,但是不管怎么樣,最終的目的是不變的——大海。
帶著熱情和覺知,深入紅塵,享受七情六欲的刺激,幾陣滾翻之后,你就會漸漸了解:全然的欲望是到達無欲之路。然后,或許你就可以將同樣的熱情和覺知轉向自己,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當你進入了這個方向,老子或許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因為老子是生命的代言人,而且透過奧修的詮釋,老子的道理更是活了起來。
虔誠地希望奧修的老子,或是老子的奧修,能夠啟發(fā)出你那鍥而不舍的靈魂,推你、拉你、踹你、扶你,最重要的,引發(fā)出你生命的熱情和勇氣——沖向大海……拖著生命在走似平不怎么令人愜意……
謙達那
一九九五年十月
于臺北

目 錄
譯者序………………………………………………………………………………………………………1
原序…………………………………………………………………………………………………………1
第一章 追求知識……………………………………………………………………………………………2
第二章 什么事都不必做……………………………………………………………………………………9
第三章 用無為來征服世界………………………………………………………………………………..17
第四章 乖乖!我們搖動那個東西了耶!………………………………………………………………..25
第五章 超越榮譽與羞辱…………………………………………………………………………………..34
第六章 我將永遠都不離開你!…………………………………………………………………………..43
第七章 困難的和容易的…………………………………………………………………………………..53
第八章 她就是埃及艷后——克麗歐佩脫拉……………………………………………………………..61
第九章 開始和結束………………………………………………………………………………………..71
第十章 下一步是什么……………………………………………………………………………………..81

原 序
每一次奧修張開他的嘴,真理就跑出來了,每一次都是如此,簡直難以相信!
不,想象宇宙,宇宙怎么可能撒謊?那是難以相信的。字宙就只是存在,它就是真理。一個象奧修這樣成道的人就是宇宙,因為已經不再有什么東西將它跟宇宙分開,所以他也是真理。
接下來的是充滿著真理的十個絕妙的演講。
但是要小心!它們只是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某一根手指!但是是一根不折不扣的手指。
幾年前,當我在治療圈工作,我看到一個母親以這樣的方式來癱瘓她的女兒:那個小孩會去接近母親,然后母親就會顯得很有敵意、很生氣、漠不關心,然后那個小孩就會害怕地退回去。那個母親又會引起她的注意,微笑、邀請、給予溫暖——然后那個小孩又會再度去接近母親,母親又會關閉起來、怒視著她、或是將目光移開,然后那個小孩就會縮在那里不敢動。這就好象是那個自動調溫裝置的控制。人性的癱瘓。
在跟隨奧修一年之后,我想到那個小孩,某種象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在我理性的頭腦。
萬歲!
在那一年里面,奧修一定講出了一切能夠被講出來的。
所以,這是一瓶對你的頭腦來講最好的葡萄香檳酒,但是要小心,如果頭腦喝了它,而且喝得很深,你或許會失去它,你或許永遠無法再成為一個理性的、明智的、知識淵博的、可以預測的、安全的人,而結果或許會有愛和空間,和平和喜悅,但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將會怎么樣。
我已經警告過你了喔!
男門徒:阿南達.索曼德拉
第一章 追求知識
老子說:不必出門,一個人就能夠知道世界上發(fā)生的事;不必由窗戶往外看,一個人就能夠看到天道。
一個人越是追求知識,他所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到處跑就能夠知道,不必看就能夠了解,不必做就能夠達成。

對照之老子道德經古文:
不出門,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宗教并不是知識,它是知道。知識屬于頭腦,知道屬于本質,它們之間的差別和距離是非常大的。
那個差別并非只是在于數(shù)量,它同時也是品質上的差別。
“知識”和“知道”——它們的不同就象天堂和地獄一樣,是天壤之別,所以,第一件必須加以了解的事是“知識”和“知道”之間的差別。
知識從來不屬于現(xiàn)在,它總是屬于過去。當你說你知道的時候,它已經是一件死的東西,它已經在你的記憶上留下一個記號,它就好象灰塵粘在你身上,你已經離開那個了。
知道永遠都是立即的,知道是在此時此地,你不能夠對它說任何事,你只能夠成為它,當你去講它的時候,甚至連那個知道也會變成知識,因此那些所有知道的人都說它是不能夠被說出來的,你一去講它,它的本質就改變了,它已經變成了知識,它已經不再是那個很美的、活生生的“知道”的現(xiàn)象。
“知道”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xiàn)在。記住:現(xiàn)在并不是時間的一部份。
一般人們認為時間分成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這是完全錯誤的,時間被分成過去和未來,而現(xiàn)在根本就不是時間的一部份,你無法在時間里面抓住它。追求它,你將會錯過,試著要去抓它,它將永遠都會讓你抓不到,因為它是永恒的一部份,而不是時間的一部份。
現(xiàn)在是永恒正在跨越過時間,它是一個會合點,在那里,“永恒”和“暫時”相會合。
在現(xiàn)在的是知道,在過去的是知識,知識創(chuàng)造出未來,過去創(chuàng)造出未來,未來是過去的副產品。
每當你知道,你就開始計劃,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計劃得越多。“知道” 意味著過去,計劃意味著未來,那么你就不讓未來有自由,你試圖去將它固定在過去的小框框里,你會想要它只是過去的重復,不論它是如何地被修飾和被裝飾,你都想要它只是過去的重復。
一個生活在知識里的人就是一個計劃的人,而生命是一個沒有計劃的流,生命是自由,你無法將它框住在一個小洞里,你無法劃定它的范圍,那就是為什么一個生活在知識里面的人會錯過生命。他知道很多,但是他什么都不知道,他知道得太多了,但他的內在是空空洞洞的,你無法找到一個比“知識之人”更膚淺的人,他就只是在表面上,一點深度都沒有,因為深度來自永恒。
時間是水平的,它在一條地平線上移動。永恒是垂直的,它進入深度和高度,那就是耶穌十字架的意義:時間橫胯永恒,或是永恒橫跨時間。
耶穌的手是時間,它們進入過去和未來,在時間里面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復活而進入永恒。他的本性是垂直的,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垂直的,只有身體、手、和你的物質部份是水平的。
知識創(chuàng)造出未來,未來創(chuàng)造出擔心。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擔心、越不安,永遠無法很安然,無法好象在家一樣,內在會有一個很深的顫抖,這是一種病態(tài)。然而一個“知道”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他生活在此時此地,這個片刻就是全部,好象明天不存在一樣——它的確是不存在的,它從來不曾存在過,它是頭腦游戲的一部份,它是“知識之人”的一個夢。
這個片刻就是一切和全部。“知道”垂直地進入這個片刻,進入得越來越深、越來越深。一個知道的人有深度,甚至連他的表面都只不過是深度的一部份。他沒有膚淺的表面,他的表面也是深度的一部份,而一個“知識之人”呢?他沒有深度,他的深度也是他表面的一部份。
那個似非而是的現(xiàn)象就是:一個“知道的人”(a man of knowing)知道,而一個“知識的人”(a man of knowledge)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因為知識無法跟生命碰頭,它反而是阻礙,是唯一的障礙。它就好象是:一個母親知道說那個小孩是她的,而一個父親具有那個知識說那個小孩是他的。父親只有一個“相信”,在深處他是不知道的,只有母親知道!
有一次,木拉那斯魯丁在一個小的國家當大官,那個國王非??犊?,雖然那個國家并不是很富有,因為那個國家很小,但那個國王還是非??犊D撬刽敹∶磕甓紩ジ嬖V他說他太太生了一個小孩,然后國王就會給他、他的小孩、和他太太很有價值的禮物,但是后來已經變得太過份了,因為每年都有。
當他太太生下第十二個小孩,那斯魯丁又來,國王說:“那斯魯丁,這太過份了,整個世界都因為人口過剩而在受苦,你到底在干什么?”
“如果你按照這樣的速度下去,你將會創(chuàng)造出一個小的國家,你這樣每年一直持續(xù)下去——停止它!讓這個小孩成為最后一個!如果你無法停止,那么最好是去自殺。”
那斯魯丁感到非常沮喪,然后第十三個小孩又出生了,要怎么辦?所以他想,最好不要再去找國王了,最好到森林里去自殺,就象國王所說的,因此他就去到了森林里,他準備好每一樣東西要吊死他自己,只要卡剎一下,他就會吊死在樹下,突然間他說:那斯魯?。⌒⌒?!你或許吊錯人了!
父親只是相信,但是母親知道。“知道”就好象是一個母親,“知識”就好象是一個父親。
所有的知識都是一種相信,但“知道”并不是相信,它是真知,它是你的知覺、你的洞見、你的成長。它就好象是母親——小孩子在她的子宮里成長,她知道那個小孩是她的一部份,是她自己的延伸,是她自己的存在、血液、和骨頭。父親是外在的,他并不是內在的,他只是相信那個小孩是他的。
一個“知識之人”相信他知道,但是一個“知道之人”是真的知道。
“真知”是你本質的一個蛻變,它就好象懷孕,你必須攜帶著它,你必須生出你自己,你必須再度復活而進入永恒,你必須離開時間而進入無時間,從頭腦轉變到沒有頭腦,它是某種非常重大的事,你知道它發(fā)生在你里面。
一個“知識之人”會繼續(xù)從諸佛那里搜集灰塵,他相信那些知道的人,但是任何他所相信的都是死的,他并沒有生出他自己,他從別人那里把知識搜集過來,每一樣東西都是借來的。知識怎么可以借用呢?存在的本質怎么可以借用呢?如果那個知識要真實的話,它將必須屬于存在的本性。
戈齊福(Gurdjieff)常常會問一些人——有一些求道者會來找他——他經常問起的第一件事是:你對知識有興趣,或是對本質有興趣?
因為在這里我們是要給予本質,我們不顧慮知識,所以你要先決定好。如果你所顧慮的是知識,那么你要到別的地方去,如果你所顧慮的是本質,那么你就留在這里,但是你要作出一個非常非常清楚的決定。
本質和知識之間有什么差別呢?那個差別就跟“真知”和“知識”之間的差別一樣。“真知”就是本質。
它并不是某種加諸在你身上的東西,它是某種你籍著成長而進入的東西。知識是某種加諸在你身上的東西,你不會透過它而成長,相反地,你會就象一個重擔一樣地攜帶著它,所以你總是可以找到一個“知識之人”背負著重但,背負著很重的重擔,他的肩膀上扛著好幾座山的知識。你可以看到他的臉非常嚴肅,死氣沉沉地嚴肅,在那個重擔的壓迫之下,他的心已經完全被壓碎了。
一個有真知的人是沒有重量的,他沒有攜帶任何東西,他可以飛進天空,地心引力影響不到他,他不會被拉向地面,因為地心只能夠把重的東西往下拉。他停留在地球上,但是他不屬于地球。那就是耶穌所說的話的意思,他一再一再地說:我的王國不屬于這個世界,它屬于某一個另外的世界——本質的世界、永恒的世界。
如果你能夠將那個區(qū)別了解得非常清楚,那么你要記?。河肋h不要走知識的路線,要走在本質和真知的途徑上,因為唯有如此你才能夠得到某些東西,并不是你有了更多的資訊,而是你變得更多,那是必須加以了解的重點——你必須變得更多。
你的貧乏不在于資訊,你的貧乏在于本質。你是貧乏的,但是你繼續(xù)透過累積東西來隱藏那個貧乏。知識也是一樣東西,話語、理論、哲學、系統(tǒng)、神學,這一切都是東西,它們很不明顯、很抽象,但還是東西。你并沒有在成長,你仍然保持一樣,你在你的周圍創(chuàng)造出一種欺騙說你已經知道。
老子的這些經文必須以這樣的方式被了解。
不必出門,一個人就能夠知道世界上發(fā)生的事。
因為在內在深處,你就是世界,世界只不過是你的擴大,事實上并不需要去到任何地方,或是去知道任何事,如果你知道你自己,你就已經知道了整個人類,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憤怒,你就已經知道了所有的憤怒,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暴力,你就已經知道了所有的戰(zhàn)爭,不需要去到越南,或是去到韓國,或是去到巴勒斯坦,或是去到任何地方。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暴力,你就已經知道了所有的暴力,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愛,你就已經知道了所有的——整個愛的歷史,那個從來沒有被寫下來的,那個從來不曾被知道過的,甚至連那個你都知道,因為你就是種子!
它就好象從海洋中取來一滴水,你去分析那滴水,如果你知道那一滴水,你就知道了整個海洋,因為整個海洋都被濃縮在那一滴水里面,它是一個迷你的海洋。如果你去分析那一滴水而知道它是由氧化二氫所組成的,那么你就知道整個海洋都是由氧化二氫所組成的,如此一來,已經不需要再一直繼續(xù)下去,只要一滴就夠了。如果你知道一滴海水的滋味,知道它是咸的,你就知道說整個海洋都是咸的,而那一滴海水就是你。
不必出門,一個人就能夠知道世界上發(fā)生的事……
因為你就是世界,是一個極其微小的世界,每一件事都發(fā)生在你身上,在世界上所發(fā)生的或許是一個更大的規(guī)模,那個數(shù)量或許是更多,但那個品質是一樣的。當一個人了解他自己,他就了解了一切。
在優(yōu)婆尼沙經里面有一個很美的故事:有一個叫作吏維特凱圖的年輕人從他師父那里回來,他已經變得很有學問,當然,就象年輕人都會的,他對于他的學問感到非常驕傲、傲慢、而且很自我。他的父親烏達拉克看到他回來——他正進入到他村子里來,他的父親從窗戶看著他,他變得很傷心,這根本就不是學習!他變成了一個“知識之人”,這并不是真知!烏達拉克告訴他自己的心:我送他去學習并不是為了這個,他錯過了要點!他浪費了他的時間!因為真知是謙虛的,而且那個謙虛并不是自我的相反,它跟自我根本沒有關連,它甚至不是它的相反,因為即使是它的相反也攜帶著它的某種東西。
沒有感覺到他兒子的謙虛,父親變得非常非常傷心。他已經漸漸變老了,而現(xiàn)在他兒子卻浪費掉他生命中好幾年的時間——他為什么看起來那么驕傲?真知永遠都會使你變謙虛。
謙虛(humble)這個字是很美的,它來自humus這個字根,這個字根真正的意思是泥土的、屬于大地的、不矯飾的,這個字根也是人性(human)和人類(humanity)這兩個字的字根。唯有當你變成謙虛的,你才會具有人性,唯有當你屬于大地,你才會變成謙虛的,這里所指的大地意味著不矯飾的、單純的、沒有被制約的、純樸的。
他看到他兒子變得很驕傲、很傲慢,他一定是變成了一個知識之人——他的確是變成了這樣的一個人。他回到家里來,向父親行了頂禮,但那只是一個儀式。一個已經變得那么自我主義的人怎么能夠鞠躬?
父親說:吏維特凱圖,我看到你的身體彎下來,但是你并沒有彎下來,到底是什么不幸的事發(fā)生在你身上?你為什么看起來那么傲慢?一個有真知的人會變得很謙虛。吏維特凱圖,你有聽過任何關于那個“一”的事嗎?知道了那個“一”,一個人就知道了一切。
吏維特凱圖說:你在說什么?一個人怎么能夠籍著知道“一”而知道一切?那是荒謬的!我在大學里面知道了一切能夠被知道的,在那里所教導的所有主題上面,我都盡可能去深入學習,我已經學盡了一切。我?guī)煾父嬖V我說:現(xiàn)在你已經知道了一切,你可以回家了,我是到了這樣的程度才回家的,但你是在說什么,那個“一”?從來沒聽過,在大學里從來沒有人談過它。我們學了文法、語文、歷史、神話、哲學、神學、宗教、和詩歌,任何人們所知道的,我都學了,而且我對那些科目都很熟悉,我以最隹成績畢業(yè),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那個“一”,你在說些什么?你瘋了嗎?一個人怎么能夠藉著知道“一”而知道一切?
烏達拉克說:是的,那個“一”就是你。史維特凱圖,那個就是你。如果你知道這個“一”,你就會知道一切,而一切你所知道的都只不過是一些沒有用的爛東西,你浪費掉了你的能量,回去!除非你知道了那個“一”,藉著知道它,一切都被知道,否則永遠不要再回來。因為,烏達拉克告訴他的兒子說:在我們的家族里,沒有一個人只是名義上的婆羅門,我們稱我們自己為婆羅門,因為我們知道梵天。如果你不知道那個“一”,你就不屬于我們這個家族,回去,
那個“一”就是你,那個就是你。一顆非常小的種子,小到你幾乎看不見,除非你追尋得很深,而且追尋了很久,不屈不撓,而且很有耐心,否則你碰不到它。
那顆種子就在你里面,那是你的內在,整個廣大的世界只不過是你被寫在一張廣大的畫布上。人就是人類,你就是世界。
老子說:
不必出門,一個人就能夠知道世界上發(fā)生的事;不必由窗戶往外看,一個人就能夠看到天道。
不需要由窗戶往外看,窗戶就是你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這些就是窗戶,不需要從這些窗戶去看。
不必由窗戶往外看,一個人就能夠看到天道。
你可以在內在看到那個最終的。
你是否曾經看過佛象,眼睛閉起來靜靜地坐著,一動也不動?
在印度有一些故事關于那些靜坐很久的人,小鳥開始棲在他們身上,并且在他們的頭發(fā)上面筑巢,很多螞蟻在他們的身上爬,這些螞蟻完全忘掉說這里坐著一個人,它們已經開始住在那里。
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昆蟲在他們的身上爬,把這個身體視為一個很好的支撐。他們是那么地不動,到底是在那里干什么?他們并沒有在做任何事。關起他們所有的窗戶,他們是在看著奇觀中的奇觀,他們是在看著他們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奧秘,這是一個非常美的現(xiàn)象,在其他地方都永遠無法碰到象這樣的事,因為不論你去到哪里,不論你看到什么東西,那個報告都將會是第二手的。
我可以看到你的臉,但是我的眼睛將會是那個居間者,它們將會報告,我永遠無法直接看到你的臉,它將永遠都是間接的。我可以到玫瑰花園去看漂亮的花,但是那個美是二手的,因為我的眼睛將會報告,有一個代理的東西在中間,我無法直接跟玫瑰接觸,眼睛永遠都會在那里,那個芬芳的氣味會透過鼻子而來。我可以聽到小鳥的歌唱,但是那個歌唱將永遠都是二手的,除非你知道那個第一手的,否則你怎么能夠知道天道?你怎么能夠知道那個最終的?那個存在的最基礎?只有一個可能性可以直接跟那個最終的直接接觸、立即接觸,不要有任何居間者,那就是:在你自己里面。關閉所有的門和窗戶,進入內在。
從前……曾經被生下來最有智慧的女人之一就是拉比亞,她是一個蘇菲徒,一個偉大的神秘家,無與倫比的。她坐在她的茅屋里面,閉著眼睛在做事,沒有人知道她在干什么。另外有一個叫作哈山的神秘家跟她在一起,那是一個早晨,太陽開始在升起,當時的景色非常美,小鳥們在歌唱,樹木很高興再度看到光,整個世界都在慶祝那個早晨。哈山站在那里,然后他叫拉比亞說:拉比亞,出來!看神的光輝!多么美的一個早晨!拉比亞說:哈山,相反地,你要進來看神本身。我知道那里很美,有創(chuàng)造物的美,但是它跟創(chuàng)造者的美相比并不算什么,所以反而你要進來!
我不知道哈山是否了解,但整個故事就是這樣。知識向外走,當你向外走,你可以知道很多東西,但它將會是第二手的資料。
科學就是如此,科學總是二手的,它永遠不可能是第一手的,它永遠不可能有那個宗教所能夠有的新鮮。
不論愛因斯坦進入到多么深,那個深度都是屬于外在的,他無法在從它走出來的時候感到很新鮮。在愛因斯坦最后的幾天里,他也感覺到了,就在他過世之前兩、三天,有人問他說:如果神給你另外一個機會來到這個地球,你會想要成為什么?他說:下一次我不想成為一個科學家,我比較喜歡變成一個修水管的工人,我喜歡過著一種簡單而平凡的生活,我想要在外面的世界完全不知道我的情況下過日子,我想要沒沒無聞地過日子,沒有人知道有關我的事,所以也不會有人來打擾我。
他在正確的方向上探索,在他所探索的方向上,他隨時都可以成為一個佛。
當一個人對外在感到膩,他就會轉入內在,然后他就會想要關起所有的門和所有的窗戶,只是在內在休息。
不必由窗戶往外看,一個人就能夠看到天道。

老子道德經-第三卷
 

[下載聲明]
1.本站的所有資料均為資料作者提供和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交流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版權的,請來電指出,本站將立即改正。電話:010-82593357。
2、訪問管理資源網的用戶必須明白,本站對提供下載的學習資料等不擁有任何權利,版權歸該下載資源的合法擁有者所有。
3、本站保證站內提供的所有可下載資源都是按“原樣”提供,本站未做過任何改動;但本網站不保證本站提供的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時本網站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損失或傷害。
4、未經本網站的明確許可,任何人不得大量鏈接本站下載資源;不得復制或仿造本網站。本網站對其自行開發(fā)的或和他人共同開發(fā)的所有內容、技術手段和服務擁有全部知識產權,任何人不得侵害或破壞,也不得擅自使用。

 我要上傳資料,請點我!
COPYRIGT @ 2001-2018 HTTP://m.kunyu-store.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資源網 版權所有